跑姿与伤病
以上 12种要素我们第一辑分享前6种要素,感谢大家的点赞和关注!
1
比赛与训练
毫无疑问,训练是为了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。但马拉松是一项长距离极限运动,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准备才能参加比赛。长期的训练,可以帮助跑者增强耐力、提高体能和技能,准备好比赛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。
训练过程中,跑者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训练计划和目标,以适应不同的训练阶段和比赛要求。
比赛则是为了取得成绩,同时通过比赛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改进方向,为后面的训练提供有价值的反馈和经验,从而不断PB。而多数人的比赛又并非完全为了PB,更多是为了享受比赛的快乐,以及与跑友交流的收获。
那么问题来了,一年参加几次比赛合适?
成熟的马拉松跑者,一般选择一年跑2—3次全马,上半年和下半年各一次或两次。其余时间全部用来训练。也有些跑者以赛代练,有比赛就跑,作者不太赞同,因为马拉松毕竟是极限运动,一次马拉松跑完后对身体的伤害很大,应该有足够的恢复与休息时间。
另一个问题是一周跑休几天?
专业跑者通常跑六休一。业余跑者则根据自己的体力、目标以及时间来安排。大部分跑者跑5天或者4天,跑量每月300公里左右,少数有追求的跑者可以跑到500公里以上。我采取跑三休四或者跑四休三,月跑量不超过260-280公里。
总之,跑者需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、每次比赛的级别、赛道、地形和天气等因素,制定合适的训练计划和比赛策略,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并不断PB。
2
跑量与成绩
在马拉松训练和比赛过程中,跑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,它与成绩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。跑量越大,跑者的耐力、有氧基础和体能越强,因此其在比赛中的表现也会更好,对提高马拉松成绩肯定有帮助。
跑量与成绩一定成线性关系吗?
存在不存在垃圾跑量?
月跑量300公里的跑者一定比月跑量400公里的跑者慢吗?
我认为不能简单地定性。跑量与成绩是否成正比关系,这取决于总跑量和训练方法。如果你的总跑量在一万公里以内,应该属于马拉松的初级跑者,跑量的堆积,会很快地提高跑步的成绩。但是已经有一定跑量的跑者,则更应侧重训练的质量和方式,比如有氧与无氧、耐力与强度、LSD与间歇训练的比例做适度调整。具体如何调整,也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、训练情况、比赛频次以及目标设定而变。
通常在一定跑量后,比如总跑量大于2万公里或1.5万公里后,会增加无氧、强度及间隙训练的比重,才会持续提升跑步能力,提高跑步成绩。
当然,除了跑量外,比赛成绩与跑者的体质、技能、经验、心理素质以及比赛时的天气、赛道等环境密切相关。提高各项素质,才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。
3
步频与步幅
在马拉松训练和比赛过程中,步频和步幅是两个重要的跑 步技术指标,是提高速度的两个最基本要素,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关系。步频指的是跑者每分钟迈出的步数,步频越高,跑者的跑步速度越快。步幅指的是每次迈步的距离,步幅越大,跑者每次迈步覆盖的距离就越长,跑步速度也就越快。
想提高马拉松成绩,两项同时提高当然最好,但是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,同时提高难度很大。步幅过大可能会导致跑者的身体负担过重,容易受伤,因此需要在合理范围内控制步幅大小。
我个人认为,比如:1.76米左右的身高,在每分钟步频185步的基础上,平均步幅至少要达到1.25米左右,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。提高步幅,需要增强力量和柔韧性的训练,还应增加跑步技术的训练,比如送髋、后蹬、脚底落地等专项训练。
提高步频、小步快倒可以更快地转移身体重心,减少落地的冲击力,从而减轻跑者的身体负担,提高跑步效率。但一味追求快步频,会使步幅减小,造成跑步过程中小步紧倒,呼吸急促。合理的步频,应该控制在175-195之间,一些个子小、柔韧性差,或者一些女跑者,步频可以到达200或者更快。
因此,保持合适步幅的同时提高步频,才能到更快的跑步速度和更高的效率。
4
速度与耐力
在马拉松训练和比赛过程中,速度和耐力是两个重要的指标。
速度指的是跑者在单位时间内跑过的路程长度,毋庸置疑,只有速度或者说配速快,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跑完马拉松全程。提高速度的训练方法包括间歇训练、爆发力训练、阶段性训练等。
耐力指的是跑者在长时间持续运动时的体能表现,是跑步效果的另一个重要指标。跑者需要逐步提高长距离跑的耐力,才能在保证用较快的配速跑完全程。耐力不够,后程掉速,前程跑得再快,也不会有好的成绩。提高耐力的训练方法包括长距离跑、低强度长时间持续训练等。
平时训练中,多跑速度还是多练耐力,我认为,如果以无伤顺利完赛为目标,应以多练耐力及长距离训练为主。但是如果以快速提高成绩为目标,则建议增加速度训练,多跑强度。当然,理想状况是在训练过程中相互结合、相互促进,因为,速度的提高可以帮助提高耐力水平,耐力的提高也可以促进速度水平,速度的提高需要更强的肌肉力量、心肺功能和代谢水平,这正是耐力训练的结果。
5
天赋与勤奋
天赋与勤奋同时具备,肯定能取得马拉松比赛的佳绩。但并非所有的人的都具备跑步的天赋,这就需要更加勤奋。
天赋指一个人天生拥有的才能和素质。对于马拉松跑者来说,天赋包括一些基本的身体素质,例如心肺功能、肌肉力量和耐力等,还包括跑者的学习和领悟能力,在马拉松运动中更快地适应规则、不断地纠正自身的不足。
勤奋指一个人通过不懈的努力、坚持训练和积极的态度来实现目标。对于马拉松跑者来说,勤奋包括训练计划的自觉执行、饮食和休息的自律管理以及积极的心态。
天赋可以提供优势且无法改变,每个跑者必须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,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跑步天赋,才能制定合理的目标,这点非常关键。如果不了解自己的跑步潜力而制定了过高的目标,则无论你怎样努力,都可能失败。这并不等于你不需要勤奋。事实上,只要你根据自己的天赋条件设定合理的跑步目标,通过勤奋刻苦的训练,不管你的天赋高低,都能不断进步,不断获得PB的快乐。
6
心率数据与体感
心率数据是一个客观的生理指标,是指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,反映跑者当时的心肺状态,以bpm(每分钟心跳数)表示。通常,跑者会根据自己的最大心率(通常是220减去年龄),设定自己的心率训练区间,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。
体感体感是指跑者对自己的身体感受和运动状态的主观评价。可以帮助跑者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疲劳程度,及时调整自己的运动强度和节奏,以达到最佳的比赛效果。
心率数据和体感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。当跑者感觉到疲劳时,心率通常也会相应地升高,这时跑者会降低或提高跑速和强度。但是依据体感还是依据手表显示的心率数据,说法不一。
一些跑者喜欢跑步看手表,除了看配速和时间距离外,主要是看心率,心率一旦比平时高,就担心害怕,并开始降速,许多资深跑者都是这样提醒的,他们提倡低心率跑。还有一些跑者不看手表,只重体感,不管心率高低,只要跑者没有异常感觉就不降速。
我倾向于体感更重要,优先于数据。一两次心率数据偏高,应该不是问题,不必过分在意。因为,心率的高低,除了与跑步的速度快慢相关外,还与跑步当时的身体条件、外部环境甚至心理作用相关。我本人就有这样的体会,跑步过程中心率平稳,突然想起一件闹心的事情,心率一下子升高,调整许久才能逐渐降低,有时直到跑完依然持续高心率,然而身体感觉并无异常。但是,如果心率数据长期偏高,虽然体感没有异样,也应注意,分析原因,找出症结,适当降速或者减量。
撰稿:穆剑
编辑:俄勒冈悍匪
美编:元宝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